返回列表 發帖
Ludwig van Beethoven - Violin Sonata No.9, Op.47, 'Kreutzer'
David Oistrakh, violin; Lev Oborin, piano



1

評分人數

  • 一無閒

TOP

今晚睇完大追捕,鈎起條癮,一定要聽老賓彈的蕭邦夜曲



抄自網上︰

夜曲(nocturne)是一種形式自由的三段體器樂短曲,一般中段比較激昂,常有沉思、憂鬱的特點。格調高雅,充滿浪漫色彩,旋律歌唱性很強,也有叫做交響詩的,是富於詩情的短交響樂。低音部的和弦伴奏配上高音部響出夜的寂靜,奏出夢般優雅的旋律,所以叫做夜曲。
蕭邦寫過21首優秀的夜曲,德布西的交響詩也都是夜曲形式。
貝多芬的夜光曲也被認為是其中一種夜曲,雖然他本人並不如此認為。

蕭邦的21首夜曲簡介:

降b小調夜曲Op.9-1

作品九號中有三首夜曲,這是蕭邦最初出版的夜曲,因此人們常把它拿來與菲爾德的作品相比較。出版後的次年即1833年,德國著名的批評家雷斯塔普曾指責說:“蕭邦雖然不是直接借自菲爾德,卻是仿效了他的旋律及伴奏法”。對此尼克斯做了反駁:“這批評雖然有些正確,但是說‘仿效’是不正確的。何況藝術家受到前輩形式的影響而創作時,即使採用了前輩的方法,也是極為自然的事情,也就是說類似並非特殊的現象,只是一般說來都是如此罷了。正如作品的內容,蕭邦充分地要求著他自己的獨創性。他那最初的夜曲第一、第二首(尤其是第二首)中隱現出菲爾德痕跡,到了以後的同類作品,形跡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”。這首夜曲雖然是蕭邦最初發表的,但卻是非常優美、情緒豐滿的作品。尼克斯說:“充滿了夢中飽滿的甜蜜歡樂。那是把黃昏、夜的寂靜以及從這些產生出來的,統統給表現得淋漓盡致”。樂曲為甚緩板,三部曲式。中段由八度奏出的降D大調旋律非常甜蜜,此曲的魅力也在於此。

降E大調夜曲Op.9-2

這是蕭邦夜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,也是最膾炙人口的一首,曾被改編為小提琴、大提琴、長笛等樂器的獨奏曲。全曲有三個主題素材。以行板速度呈示的第一主題恬適華美,猶如表情豐富的花腔女高音般的歌調。這一主題在整首樂曲中反復了三次,情緒連貫,但是旋律的裝飾性變化很大,具有較強的即興色彩。在第二主題中則注重於速度的變化。接著再現的第一主題,其即興特點增強,整個樂句的裝飾性變化使旋律成為斬不斷的情絲,訴說著內心的甜蜜和辛酸。以上兩個主題重複一遍後,出現了第三主題,形成臨近結束的氣氛,第三主題變化重複後出現富於熱情的華彩段落,最後,樂曲在寧靜的氣氛中結束。

B大調夜曲Op.9-3

稍快板,三部曲式。從速度標記上可以看出,這不是一首夢一般的夜曲,而具有快活詼諧性格的暗示。第一段有著非常複雜的結構,從B大調轉至升F大調再轉回B大調。中段轉到b小調,速度變為"急促地",加進了激烈的戲劇性情緒。在b小調的進行曲風格的旋律出現之後,由升f小調的新旋律接續。當第一段縮短再現後進入非常優美的、充滿魅力的尾聲。

F大調夜曲Op.15-1

作品十五號有三首樂曲,其情緒的真摯、旋律的優美、構成的巧妙,都超越了作品第九號。這首夜曲採用行板,三部曲式。開始是清朗典雅的行板主題,其旋律中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構成的轉交尤其醒目,這個雅致的旋律非常具有魅力。中部是有魄力、近似暴風雨的激情部分。當它結束時,一切又回復到開始時優雅的情緒。

升F大調夜曲Op.15-2

這首升F大調夜曲是蕭邦所作的夜曲中最著名的一首。採用甚緩板,三部曲式。安祥的主題徐徐奏出,它柔和而甜美,充滿了憧憬和幻想的色彩。這一主題在發展中採用了許多裝飾的變化音,華麗而流暢,使樂曲的情緒出現了起伏,時而騷動不安,時而如泣如訴。接著出現上行後滑下的音調,使樂曲更為抒情柔美。中間部樂曲速度加快,情緒起伏也逐漸增大,在如同流水般的五連音音型的襯托下,中部主題在高聲部輕聲詠歎,表現出一種不安和希冀。最後,樂曲再現第一部分主題及其裝飾性的旋律發展,在寧靜而充滿了希望的情緒中結束。

g小調夜曲Op.15-3

蕭邦曾在本曲的草稿上寫道:“在《哈姆雷特》上演之後”。而在經過思考之後,他又抹掉了這句話,改寫:“不!還是任意地去想像較好”。由此我們不難知道,蕭邦作曲時的靈感有些是得自於詩句。這首夜曲,受到《哈姆雷特》的影響有多大,那是我們無法知道的。不過,那部富於深刻的哲理及心理的悲劇《哈姆雷特》,曾給予蕭邦深刻的印象,使他在創作的發展上,寄予很大的希望是無庸置疑的。樂曲採用慢板,二部曲式。第一主題在呻吟、悲歎、啜泣中帶有反抗。直到頂點,音樂才漸漸地平靜下來,在優美的轉折後,成為幽靜的鐘聲,然後出現安慰與希望的第二主題。

升c小調夜曲Op.27-1

這是蕭邦夜曲中最陰鬱、最壯大的一首。哈涅卡曾說:“中段有著貝多芬的風格”。樂曲雖然短小,卻充滿了蕭邦的天份,可很明顯地看出這是他頂峰時期的傑作。庫勒普斯基說:“在此我們的蕭邦完全脫離了菲爾德風格,蕭邦的詩情穿上了厚厚的魔術外衣。”樂曲是甚慢板。在六連音的伴奏下右手以柔聲奏出暗淡的旋律。這段旋律經過種種轉調,不安之情愈來愈劇烈。一進入速度轉快的中段,當即出現悲痛的第二主題,逐漸獲得力與熱而轉變為憧憬的明亮世界。

降D大調夜曲Op.27-2

是與第二首(Op.9-2)、第五首(Op.15-2)同樣著名的夜曲,要求有較高的演奏技巧。全曲由兩個主題及其兩次再現組成。第一主題柔美而略帶傷感,具有夜曲典型的深思而又抒情的特點。第二主題用平行三度、平行六度等音程裝飾,凝練而優雅。第一主題再現時較完整。第二主題再現時雖保持用雙音裝飾的特點,但變化甚多,憂鬱的情調在展開過程中有時變得熱情洋溢。

B大調夜曲Op.32-1

作品三十二號包括兩首夜曲,被演奏的機會較少,原因是它們欠缺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樂曲那種甜美的旋律,也沒有戲劇性的效果。不過它們有著溫雅的情緒和親切的感覺。尤其是第一首B大調,可以看出它的優美、夢一般的單純的風格。庫勒普斯基曾說:“此曲要像莫札特的詠歎調般簡樸地,差不多全不用踏板地演奏”。它在音樂上的特徵是旋律經常中斷,突然地插入延長記號,然後是優美的裝飾樂句而終了。最後的尾聲,以非常劇烈的姿態及強烈的熱情興起,這也是此曲最有價值的地方。自始至終用行板。

降A大調夜曲Op.32-2

慢板,三部曲式。在第二主題出現的同時,先前沉靜的氣氛完全改變,成為暴風雨似的熱情。當這種激動結束後,第一主題再現。

g小調夜曲Op.37-1

作品三十七號包括兩首夜曲。這首g小調夜曲自始至終用行板。庫勒普斯基曾給這首樂曲取名為"鄉愁"。曲式是在第一段之後,經中段降E大調的聖詠合唱,然後再現的三部曲式.

G大調夜曲Op.37-2

這首夜曲是蕭邦在赴西班牙馬略卡島的航海旅途中得到的靈感。喬治·桑在日記中有這樣一段敍述,對樂曲的內容有明顯的暗示:“那天晚上,天氣暖和,四周黑漆漆一片。只有後而跟來的波跡的粼光在輝映。甲板上除了舵手們其他的人都已入夢。唯獨他(指蕭邦)無心睡,通宵地唱個不停。不過,為了怕吵醒他人,他只能用非常低的聲音在哼唱。或許他自己也在半睡眠狀態也說不定。我聽了他的歌唱,不知有多久,總是聽不厭,因為那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曲調。蕭邦常配合著節奏,以我們所聽不慣的節拍來歌唱。他的歌聲像是隨風飄浮的煙霧。那歌聲並非一般的歌聲,只是像夢中的自言自語,一股未被任何事物影響的心聲。但是它們都有配合著船身的搖擺,配合著黑暗水中清晰的音調,甜蜜地像是被單調的形式綁著而茫然地即興演唱。”按上面的描繪,再來聽此曲,會在音樂中仿佛又看見那段情景。樂曲採用小行板。在低音部不斷起伏的伴奏中出現重音,似表現船的進行,其間豐富的和聲描繪出水上輝映的粼光。接著出現舵手之歌,或者說是夢幻中的自言自語。歌聲消失,船還是繼續在海洋上飄伏。不久,再度傳來舵手之歌,但這次是用低聲吟唱。旋律是以蕭邦風格的半音階來處理,歌聲更平滑下沉。船逐漸在遠處消失,然後從黑暗的水中隱約傳來舵手之歌。

c小調夜曲Op.48-1

作品四十八號的兩首夜曲是蕭邦成熟期的作品。尤其這首c小調夜曲是他夜曲中最壯大的一首,脫離了傷感,充滿了高貴的情緒,讓我們看到的是偉大的、男性的蕭邦。樂曲採用慢板,三部曲式。

升f小調夜曲Op.48-2

這首夜曲的序奏與最初的主題有著挽歌式的情緒,尼克斯說:“有著令人不禁落淚的甜美”。小行板,三部曲式。樂曲的開始主題經兩次反復後,轉為全然不同性格的甚慢板中段。蕭邦的學生格德曼說,當蕭邦教他彈這首夜曲時,曾指示中段的右手要用宣敘調來表現,而且“最初的兩個和絃要像暴君的命令一般,其餘部分則以憐憫的感情來彈奏”。

f小調夜曲Op.55-1

這首夜曲比較容易演奏,因此為許多人所愛。音樂評論家們說此曲內容陰鬱、充滿傷感。庫勒普斯基說:“悲傷逐漸築高,成為失望的叫喊。隨後因希望而緩和”。克拉克表示:“讓人想起一位離開自己所愛的家庭,所愛的人們,寂寞地、悲傷地在旅途上的游泳者。中段是進行曲風格,猶如在說,前方需要鼓起更大的勇氣,也更富於熱情。尾聲是終於到達目的地時的感恩心情”。這兩首夜曲都題獻給曾經鼎力援助過蕭邦後期生活的高貴女友,蘇格蘭的珍妮·史達林克小姐。樂曲用行板,三部曲式。第一段從f小調開始,轉為降B大調,再轉回f小調。中段情緒轉為激情,速度也逐漸加快,經各種轉調後再現第一段進入尾聲。

降E大調夜曲Op.55-2

有即興曲的性格,全曲保持著相同的情緒,形式不受任何約束。速度為持續的慢板。

B大調夜曲OP.62-1

作品六十二號的兩首夜曲,是蕭邦一生中最後的作品,也是最後出版的。一般說來第一首比較惹人喜歡。哈涅卡說:“這是月光下飄散著花香的夜曲,帶著疾病的、豐富的芳香。”那依著欄柵上升的音符突然轉回主音,是非常富有引人的魅力。主旋律亦有相當的魅力。非常華麗,雄厚的和聲,整個的表面裝飾,還有明顯的顫音。這是一首豪華風格的夜曲,形式雖不規則,但是它的抒情卻能扣人心弦。

E大調夜曲Op.62-2

卡拉索夫斯基說:“蕭邦在去世前三年所作的這首夜曲,其洗練的和聲及甜美的旋律,猶如夢幻一般”。第一主題之後經間奏進入第二主題,克拉克說:“這裏有激烈的性格。”高音部與低音形成激烈的敵對式的對話,採取反復進行的方式處理,這首夜曲比同類作品中的任何一首的旋律及和聲部分都要豐富。

e小調夜曲Op.72-1

這首夜曲是蕭邦十七歲時,也就是華沙中學畢業那年的作品。樂曲構成比較簡單樸素,伴奏音型始終相同。採用行板,三部曲式。第一段的主旋律到中間轉調,出現新旋律。在重現第一段後,進入尾聲而結束。升c小調夜曲(表情豐富的緩板)(無作品編號) 此曲目前一般都稱為《夜曲》。可是1875年,賴特格貝爾把另三首瑪祖卡舞曲與此曲合輯初版時,標題為"慢板",並另加“表情豐富的緩板”的字樣。後來,勃拉姆斯手抄這首曲子的樂譜時,把標題的“慢板”字樣刪掉,所以當它被收錄在普萊持科布社出版時全集裏時,曲名就叫“表情豐富的緩板”了。這首曲子計有四種不同的手稿,其中現存的有三種,彼此的細微末節迥異。 最初賴特格貝爾以"慢板"之名出版時,樂譜開頭的地方另寫了"姐姐魯德伊卡為了練習我的第二號協奏曲之前要彈的"字樣。這是蕭邦於1830年自維也納寄給家人的信裏,在此曲的抄本上草草地寫下這些字的,所以此曲可能是為他姐姐魯德伊卡而寫的。由於這封信後來佚失,以致無法確定這件事。不過這封信在散佚之前,魯德伊卡抄了下來,所以成了賴特格貝爾出版時的憑證。這份手抄譜在蕭邦去世之後,在他的遺稿中被找了出來,發現跟他的親筆稿有異,所以推測是根據修訂過的“原稿”抄過來的。在蕭邦的親筆草稿中,引用了《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》裏的旋律。那部分雖然與協奏曲同樣是3/4拍子,但伴奏則寫成4/4拍子,這點十分令人詫異,大概這樣一來,怕當時的人無法彈奏,所以可能作曲者本人把此複節拍刪掉,改為用4/4拍子以統一。魯德易卡所抄的便是這份樂譜,現今一般所流傳的正是這份樂譜。

c小調夜曲(無作品編號)

這首夜曲只有四十五小節,曾與降E大調“最緩板”合輯,由魯德易·布洛美斯基編輯後於1838年在華沙出版,後來被埋沒。到了本世紀1937年再版之後,才引人注目。此後亦經由法國著名鋼琴家阿爾弗雷德·柯爾托之手再版
YBA + ATOHM & 3/5A
The Will and The Way!
Grosse Dummkopf

TOP

近排好忙,今晚難得安靜,唔L睇大太監,找到這張寶貝,大師演譯,音樂係直接穿入心窩



舒伯特(Schubert),阿班貝鳩(阿貝鳩奈)奏鳴曲(Arpeggione Sonata D.821)
樂曲簡介:
現在成為大提琴作曲目的這首曲子,原是為一種稱為「Arpeggione」樂器而寫的作品,這與現代大提琴是完全不同的樂器。這是維也納樂器製造家史陶華(Johann Georg Staufer)於1823年所發明製造的樂器,該樂器名稱的字義是指「用琴弓演奏的吉他」或「如大提琴一般演奏的吉他」,是一種六條弦的洛克弓奏樂器。而這個史陶德製作的樂器現在只由來比錫大學的樂器博物館收藏,幾乎沒有人再複製此種樂器。依當時的資料看來,這項樂器在當時應該是相當出名的新樂器,可是因為它的音域遠超過大提琴,甚至可以到達小提琴的音域,所以此項樂器實際上並未普及。除了史陶華以外,其他的製作者都不為人知,且關於專為此項樂器而寫的作品,今日所知的也只有舒伯特此曲。
於極短期間即被遺忘的「阿班貝鳩」樂器,因為舒伯特寫了此首作品而使其音樂的魅力永垂不朽。除了大提琴的編曲之外,也以小提琴、中提琴其至長笛版的編曲而廣受喜愛,並流傳至今。

YBA + ATOHM & 3/5A
The Will and The Way!
Grosse Dummkopf

TOP

G. Puccini/ Turandot

Eva Marton,Placido Domingo, et.al/
Metropolitan Opera Orchestra/
James Levine



TOP

返回列表